中国工商关系的演变历程与特点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工商关系演变的考察,发现中国工商关系经历了从批发商主导到制造商主导再到零售商主导的演变过程,同时对目前的中国工商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判断。
关键词:中国;工商关系;演变;历程
中图分类号:F712.2 保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6)04”0003”05
工商关系是指制造商、生产商、工厂或工业企业与分销商或商业企业(批发商、零售商等)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工商关系的研究才有较大意义。下面,对这一时期的工商关系分为三个阶段来说明。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批发商主导阶段(1950年到1978年)
从1950年到1978年,我国实行的是典型计划经济体制。这一时期突出特征是工商企业为大一统的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国有制企业,整个社会处于商品短缺状态(卖方市场),政府通过控制批发商建立和维持计划经济的运转秩序。
(一)工业企业逐渐为政府所有和控制。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工业是极为落后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确立了加速工业发展尤其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以尽快实现'赶英超美“的战略目标。在工业的发展中,又以发展全民所有制工业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为主。建国后,公有制工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工业获得极快发展。到了1957年,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53.8%,集体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19.0%,全民制工业在工业中已占主导地位。这种状况一直强化到改革开放前都没有实质性改变。1978年已没有其它成份,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7.6%,集体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2.4%(以上数据见表1)。
(二)商业企业逐渐为政府所有或控制。下面再看商业。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剥夺官僚资本主义商业,使之变为社会主义的国有商业外,政府还新建了许多国有商业企业,主要是批发企业,扩大批发业务,把私营批发商从批发市场上排挤出去。1950年3月,国家采取强力措施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后,主要工业产品全部或大部掌握在国有企业中。对于主要农产品,则由国有商业委托供销合作社大量收购。1953年,国家对粮食、棉花、油料统购后,则进一步把这些关系国计民生、左右市场物价的重要农产品全部掌握在国有商业手中。这样...
== 试读已结束,如需继续阅读敬请充值会员 ==
|
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付费用户可查看完整且有格式内容!
(费用标准:38元/2月,98元/2年,微信支付秒开通!) |
升级为会员即可查阅全文 。如需要查阅全文,请 免费注册 或 登录会员 |